中凯研究|特朗普2.0时代出海企业法律风险与应对指南
来源: | 作者:童友美 | 发布时间: 3天前 | 29 次浏览 | 分享到:
图片

本文共计4106字

预计阅读时间:11分钟

导语

2025年,随着特朗普政府重返白宫并重启“极限关税” 政策,中美贸易对抗迎来新一轮升级。从10%的“芬太尼关税”到“对等关税”计划的全球扩散,美国正以激进手段重塑国际贸易规则,而中国同步采取反制措施,在能源、农产品等领域展开对等博弈。在此背景下,中国出海企业正面临关税成本激增、供应链断链、贸易救济调查等多重法律风险。


作为直接参与全球贸易的市场主体,企业如何在政策震荡中筑牢法律合规防线?本文从关税合规、供应链重构、贸易救济应对三大维度,结合典型案例与实操策略,为企业解析特朗普政府贸易政策下的核心法律风险,并提供兼具专业性与落地性的应对路径,助力企业在中美贸易博弈的深水区稳健前行。


特朗普2.0时代中美贸易格局面对的新挑战

特朗普2.0时代,美国的关税政策再度成为全球经济焦点。自2025年1月特朗普再度入主白宫以来,先是以所谓芬太尼问题为由,对自中国进口的商品加征10%的关税,后又在4月初宣布“对等关税”计划,对多国进口商品加征高额关税,此举意图获取美国财政收入、减少贸易逆差,核心目的是推动制造业向美国回流。


特朗普关税政策不仅对相关国家对外贸易造成冲击,更对国际供应链稳定与全球经济带来重大震荡。


面对美方的极限施压,中国也适时采取反制措施。2025年2月4日,就在特朗普签署对华加征关税行政令生效的同一时刻,中方果断宣布自2月10日起,对原产于美国的煤炭、液化天然气加征15%关税,对原油、农业机械、大排量汽车、皮卡加征10%关税。3月4日,针对美方再次对中国产品加征10%关税的行为,中方进一步实施反制,将目标集中于农产品领域。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这一举措直击要害。此外,中国还在世贸组织追加起诉美方,坚定维护多边贸易规则和自身合法权益。


在全球化重构的浪潮中,中美贸易对抗持续升级,将出海企业推向了风险与挑战的前沿。笔者结合实际情况,从关税、供应链、贸易救济等方面为企业梳理法律风险及应对之策,助力企业安全出海。


出海企业面临的核心法律风险

(一)关税政策变动引发的成本与合规风险


美国频繁调整关税政策,从10%基准关税的“无差别压制”,到针对中国34%的阶梯式加征,再到125%的极限关税威胁,如同高悬在企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以光伏为例,中国占据全球70%以上的产能,而美国是重要的出口市场。加征54%关税后,光伏组件价格可能上涨30%-40%,直接削弱竞争力。家电行业同样面临压力,2024年中国对美家电出口额约280亿美元,若关税全部转嫁,企业毛利率可能压缩5%-10%1。除光伏产业外,消费电子行业、芯片相关行业、服装行业等也同样深受其害。


企业不仅要承受成本剧增、利润压缩的压力,还需应对复杂多变的关税政策。一旦在报关申报环节出现错误,商品归类不当、申报价值不准确,就可能面临美国海关的罚款。根据美国1930年关税法592条的规定,若出口企业被美国海关认定为欺诈性陈述或者伪造文件(如原产地证明),将面临最高相当于货物货值的罚款。


例如,宁波某长期从事家居产品出口的企业,在一次货物出口至美国的业务中,因申报价值与实际采购价存在12%的偏差,被美国海关处以高达28万美元的罚金。这一案例并非个例,而是当下中美贸易复杂局势下,企业因报关环节疏忽而面临沉重代价的典型缩影2


(二)供应链断链的连锁反应


如上所述,关税政策的变化导致企业成本激增,企业可能会考虑重新布局供应链,将生产环节转移到关税较低或供应链更具优势的地区,这涉及到供应商的重新选择、生产设施的迁移或新建等复杂过程,会对原有的供应链网络造成巨大冲击。


近年来,美国持续泛化国家安全概念,滥用出口管制措施,将多家中国实体列入出口管制“实体清单”。如供应商被列入实体清单,其向中国企业供应受管制的产品、技术或服务可能需先获得美国政府许可,而相关许可申请往往难以获批,这会导致中国企业面临供应中断风险3,不仅无法按时获取关键零部件,还可能因违约面临与上下游企业的合同纠纷。


(三)贸易救济调查的法律诉讼风险


美国频繁发起反倾销、反补贴等贸易救济调查,企业一旦被认定倾销或补贴,将被征收高额反倾销税或反补贴税,被迫退出美国市场4。在应对调查过程中,企业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收集证据、进行抗辩。若应诉不力,除了经济损失,企业信誉也将严重受损,后续在国际市场开展业务将困难重重。而且,贸易救济调查往往具有示范效应,可能引发其他国家跟风,进一步扩大企业出口受阻范围。


法律风险应对策略与提示

(一)强化合规管理,筑牢风险防线


1.建立动态关税应对机制:企业应组建专业团队,实时跟踪美国关税政策变化,与报关行、税务顾问紧密合作,确保报关申报准确无误。积极研究利用关税排除、减免政策,提前准备相关材料,如美国下游企业就业影响数据、产品不可替代性证明等,申请公共利益豁免,降低关税成本。


2.构建合规供应链体系:对供应链进行全面审查,排查供应商是否存在被列入实体清单或受出口管制影响的风险。加强与供应商的沟通,共同制定应对预案。推动供应链多元化,减少对美国供应商的依赖,增加从其他国家和地区采购的比例,同时确保原材料和零部件的原产地合规。


3.完善合同条款设计:为应对美国关税政策带来的风险,中国出海企业在合同条款设计上可从多维度进行优化,通过合理的条款设置降低成本、规避争议、保障权益,如在合同中约定动态价格调整条款、关税分担条款、不可抗力条款和争议解决条款等。但为确保合同条款符合合同签订地、履行地以及双方所在国家的法律法规,建议咨询专业律师,对条款内容进行法律审查,避免因违反法律法规导致条款无效。


(二)基于贸易协定,合规布局全球供应链


依据《美国-墨西哥-加拿大协定》(USMCA)等区域性贸易协定的关税优惠条款,建议企业将部分生产环节合理布局于墨西哥等协定成员国境内。在法律框架下,企业应确保生产流程、原材料采购及产品加工工序符合协定规定的原产地规则(如RVC区域价值成分标准、特定产品的制造工序要求等),避免因规则适用瑕疵导致关税优惠丧失或引发海关调查。例如,在墨西哥设立组装工厂时,需严格核算美国成分占比,依据USMCA第405条规定,确保最终产品获得原产地资格认定,合法享受零关税或低关税待遇。


针对通过东盟国家转口至美国的贸易模式,企业需严格遵循《原产地规则协议》及美国海关相关法规,规避“规避关税”的法律风险。建议企业在转口环节建立完整的合规文件体系,包括但不限于东盟国家当地生产加工证明、增值比例计算报告、物流运输单证等,确保产品在东盟国家完成实质性加工,满足“税则归类改变”“区域价值成分达标”等原产地判定标准。同时,建议在贸易合同中设置“关税责任划分条款”,明确约定若因转口合规瑕疵导致的关税补缴、罚款等责任归属,避免贸易纠纷。


(三)善用法律武器,积极应对贸易救济调查


当遭遇贸易救济调查时,企业应迅速组建由律师、行业专家等组成的专业应诉团队。积极配合调查机关工作,按时、准确提交证据材料,充分阐述企业立场和观点。联合行业协会和其他涉案企业,形成应诉合力,共同抗辩。在应诉过程中,严格遵循法律程序,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同时,通过积极应对贸易救济调查,积累经验,为后续可能面临的类似情况做好准备。


在中美贸易对抗的复杂局势下,出海企业唯有将法律合规作为生存底线,积极主动应对法律风险,才能在这场贸易风波中稳健前行。


引用

1美国加征54%关税对中国的影响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489403440700654143/?upstream_biz=doubao&source=m_redirect

2美国海关查验率飙升至70%!中国卖家面临“精准打击”,企业被罚款https://www.dg.gov.cn/dgsmch/gkmlpt/content/4/4352/mpost_4352124.html#1540

3供应链视角下的美国出口管制及经济制裁风险分析http://chinawto.mofcom.gov.cn/article/ap/p/202109/20210903202566.shtml

4美商务部对华光伏二次“双反”结果出炉,或引发更多国家效仿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286536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得视为中凯律师事务所或其律师出具的正式法律意见或建议。如需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请注明出处。如您有意就相关法律问题进一步交流或探讨,欢迎扫码与本所联系 #




NEWS CEN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