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某诉李某民间借贷纠纷一案,法院判决李某偿还张某借款137万元及利息。后张某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李某拒不执行判决,也未如实报告本人财产情况。除此之外李某还将其购买的位于市区某某小区的一个车库和一个车位变更权属至赵某名下,使判决一直无法执行。
欠债还钱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按理说,拿到胜诉判决的一方即可以要求败诉方履行判决中载明的义务。但是现实往往不尽如人意,有的败诉方压根不把判决当回事,甚至采用转移财产等方法逃避执行。更有甚者,败诉方被列为失信被执行人也就是“老赖”之后索性“躺平”。胜诉方最终难以实现诉讼目的,生效判决变成了一纸空文。
“执行难”一直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也是法院工作中存在的难点。“执行难”是指人民法院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法律文书有条件执行,但由于某些主、客观方面的因素,无法使之实现或难以实现的现象。
企查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公布的失信被执行人达592.51万人次,2020年全国新增失信被执行人249.84万人次,2021年全国新增失信被执行人134.12万人次。
执行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执行不落地,就等于法律打白条、公平正义打折扣。为了给“切实解决执行难”、“依法保障胜诉当事人及时实现权益”提供有力法律支撑,2022年6月2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强制执行法(草案)》。至此,自初次起草至今已历经二十多年的民事强制执行法终于面世。
《民事强制执行法(草案)》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对执行权的配置、运行与监督进行了系统规定,将执行权关进制度铁笼,为人民法院严格规范公正文明办理执行案件提供充分法律依据。其有利于整治滥用执行权、侵犯人民群众权益的违法行为,消除消极执行、乱执行等执行不规范问题,建立权责明晰、运转高效、监管有力、保障充分的现代化执行体系;有利于督促当事人在市场交易中自觉履行义务,维护交易安全和市场秩序,构建诚信社会体系;有利于督促当事人自觉履行生效文书中载明的给付义务,为民事主体实现权利提供更加全面的法律保障,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让胜诉方的胜诉有实际意义。
总之,民事强制执行法的实施,将有助于切实解决被执行人难找、执行财产难查、协助执行人难求、应该执行的财产难动等实际问题,提高背德失信行为的违法成本,让执行不再难。